1951年4月,金化地区的战斗逐渐升温,局势愈加紧张。此前在战场上傲慢自大的美韩联军接连遭遇挫败,不得不退缩。志愿军指挥部依据实时战况,迅速制定了新的战术:派遣一支精锐部队深度渗透敌后,给敌人致命一击。为了扩大胜果,志司决定在夜色掩护下金砖财富,对正在撤退的韩6师发动夜袭,趁机击溃其残余力量。
韩6师是我军的老对手,双方在多次交锋中早已互相熟悉。正是因为这一层深厚的了解,我军的352团和354团才能够迅速压缩敌人活动空间,成功迫使韩6师在不利战局下选择后撤。这种做法体现了韩6师对我军实力的清晰认识,尤其是在这两支精锐部队的面前,韩6师不敢轻易冒险,决定保存实力,为未来反击做准备。
展开剩余79%在这场战斗中金砖财富,354团3营表现尤为突出,火力猛烈、进展迅速,因此成为了志司决定派遣的主力部队。3营的任务是连夜对韩6师进行奇袭,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后,立即夺取敌军的关键防御阵地,切断敌军东西两部的联络。3营的指挥官李德章,与团参谋长刘玉珠共同指挥,迅速发动攻击。经过一夜的激战,3营成功在沐洞里拦住了韩6师,双方展开了猛烈的对抗。经过一夜的鏖战,韩6师不得不撤退,3营紧随其后,继续进行追击。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天色渐亮,李德章突然意识到局势的变化。原本顺利的战斗形势突然急转直下。3营追击撤退的韩6师时,错误地偏离了原定路线,意外与正在向西增援的英军和加拿大军遭遇。
当时,英军派遣了一支由约6000人组成的强大部队,其中包含了机械化部队和步兵旅。英军27旅装备齐全,拥有大量现代化重武器,包括坦克、榴弹炮等。更为可怕的是,英军的士兵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二战洗礼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为强悍。相比之下,3营的情况显得尤为困难。虽然士气高涨,但3营的总兵力仅有500人,并且经过一夜激战后,武器、弹药以及粮食补给几乎完全耗尽。原本预计在完成任务后能够及时得到休整和补给,但如今却意外陷入了敌军的重围,想要突围几乎是难如登天。
天已大亮,3营的行踪早已暴露,英军迅速发现了他们的存在。经过侦察和评估,英军判断出3营兵力不足,立刻围成包围圈,准备展开攻击。此时,英军的坦克、火炮和步兵已经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发动全力进攻。
面对如此困境,李德章迅速找到刘玉珠商讨对策。虽然突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如果选择坐以待毙,3营的全员都将面临被全歼的命运。因此,李德章决定采取分散突围的策略,希望能保住一部分人的性命。突围所需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而敌人数量的压倒性优势,使得突围的机会渺茫,但起码能避免完全失守。
经过快速的弹药盘点,李德章发现3营的轻机枪仅剩下10挺,手榴弹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每人只能得到两颗手榴弹。而敌人的火力非常强大,特别是坦克的强大冲击力,让他们的前方形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不足的武器弹药,李德章意识到想要凭借有限的资源击败数量占优的敌军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李德章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决定放弃突围,转而准备与6000名敌军进行殊死搏斗。
李德章的这一决定瞬间在营内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但最终,他还是赢得了干部们的支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3营如果强行突围出去,最多只能保住少数士兵的生命,且并不会对敌军构成有效威胁。而敌军的目标是向西支援,3营一旦突围成功,便意味着敌军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增援任务,志愿军主力的侧翼也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李德章决定继续坚守阵地,发动强硬的阻击战,以拖延敌人的进攻速度,为其他部队争取时间。
在制定了战术后,李德章指挥部队部署了火力点,并将所有手榴弹集结成集束,为即将到来的坦克进攻做好准备。敌军的坦克一旦靠近,志愿军便以手榴弹炸毁坦克的履带,使敌人的坦克无法继续推进。由于缺乏掩体,3营在炮火攻击下承受了巨大压力,许多战士在炮火中伤亡惨重。李德章也在一次爆炸中被炸断了双腿,但他依然坚守指挥岗位,直到因伤昏迷。
等李德章醒来时,他得知团参谋长刘玉珠和教导员马仲吉已经牺牲,许多连队也遭遇重大伤亡,但仍坚守阵地不退。到了夜晚,3营只剩下100余名战士,尽管如此,英军也未能突破志愿军的防线,最终决定撤退。英军虽然兵力占优,但他们对志愿军的夜战能力产生了恐惧,意识到继续进攻只会付出更多的代价,因此选择了撤离。
李德章对此局势早有预判金砖财富,在英军撤退时,指挥部队对敌人展开追击,成功重创了澳大利亚营。经过这场激战,3营一战成名。包括7连、8连和机炮连在内的多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这一壮举在我军历史上十分罕见,被认为是一场创造了奇迹的战斗。
发布于:天津市金控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